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多义性和灵活性来死守这个结论。完全有理由这样说:“道德术语的有效意义有时全部是科学上的,而道德术语的部分有效意义则永远是科学上的。”但是,还有很多常见的事例,在这些事例中道德术语的使用方式并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术语具有与其非科学性功能相应的意义。
这种超科学意义的性质是什么?我们把道德命题与其他用法相似但较简单的命题作一比较,用类推法研究这个问题。
在日常祈使句中我们可以找到有趣的类似例子。从“你应该保卫你的国家”不是很容易过渡到“保卫你的国家!”吗?或者再说得通俗些,我们教训孩子说:“你们不应该哭。”这意思用“不许哭”这句话不是同样可以表达吗?毫无疑问,二者有着许多差别,但它们同样也有着这样的共同点:无论道德命题还是祈使句,主要都是用来鼓励、改变,或者约束人们的行为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对它们进行描述。在这方面它们都与科学命题不同。因此在与态度分歧有关的争论中,祈使句和道德判断一样显然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前面我们第一次使用态度分歧这个概念时所举的那个去哪个饭店就餐的争论[3],就完全可以用祈使句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