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对景伤怀,以铺叙之笔展现漂泊羁旅之感,不过平心而论,它还不能算是柳词中的上乘之作。从结构上来看,一、二片写景写人,第三片抒情,仍不过是传统的上景下情的双调词结构,只是把景这一部分加以放大成两片而已。短小的令词或一般双调词采用这种结构,尚可不失工稳匀称,可收委婉含蓄之效,而长篇巨制的慢词仍是如此,便稍觉平板,不耐咀嚼了。就描写而言,对景物、对游春女子和内心愁绪的描绘,都是在平面上展开的,缺乏纵深感,过于平铺直叙。这和后来周邦彦词中,以时空之跳跃转接来组织词意的手法相比,就显得有些稚嫩了。另外,“舞腰”、“垂杨”,未免累赘,“浅桃秾李”,未免俗滥,词中的这种堆砌之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的艺术感染力。俗,固然并不足以成为柳词之病,缺乏动人的感染力,却无疑是艺术作品的致命伤。我们选录此词,也正是希望读者能对柳词手法的得失及其表现,都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培养正确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和见识。
木兰花慢
拆桐花烂漫[1],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2],芳景如屏[3]。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4]。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5]。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坠珥[6],珠翠纵横[7]。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8]。拚却明朝永日[9],画堂一枕春酲[10]。